只见张知走上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个拜师礼,口中道:“包大人在上,请受学生张清和一拜。”包拯是本次科考的主考官,故此所有考生都算是他的弟子。
“张清和……”包拯低声念道:“没有听说过啊。”
“哦,是这样的。”张知说:“学生在临安时就听闻大人之名,对大人十分佩服,一直希望能结交大人,没想到今日能在这里遇见大人。学生,学生……”张知看起来十分激动,连话都说不清了。
包拯和公孙策对看一眼,两人之前都没见过像张知这样狂热的人,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还是公孙策先说话了:“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吧。包拯,这是张知张清和,临安人士,是我在京城结识的,也是参加本次科考的考生。清和兄,这是包拯,他的事迹我想你都知道了,就不多说了。”
包拯反应过来,对张知笑了笑,态度甚是和善,说:“既然你是公孙的朋友,那么也是我的朋友。既然是朋友,就不要那么拘谨了。清和还是叫我包拯好了。”
“包……拯?”张知还是有些不自然,忽的他又像是想起了什么,问道:“不知包兄与束竹贤弟是什么关系?”
“我们……”包策两人又对视,十分默契地说:“我们?同乡而已。”
这还真不算是说谎,只是话没说全而已。包策二人同为庐州人,打小就相识。前文已经说过,公孙策很早就跟着包大娘学习医术,那时包大娘刚丧夫,公孙策的爹也去世不久,包拯和公孙策两人同时没了父亲,也算是同病相怜,彼此对对方有着特别的情感。直到后来两人各自长大,这种情感非但没有消散,反而愈发的深厚了。比如就像现在,只要对方的一个眼神,就明白各自心里所想。再比如,公孙策觉得这个张知不太对劲,包拯也觉得张知此人,恐怕不是那么简单。因此,对二人的关系,两人并不如实说。
三人互通了姓名,也算融融泄泄。当下张知提议,去碎雪楼坐坐。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那个状元湖的传说,灵感来源于一个学长......
据说高考第一天他数学考砸了,当天晚上心情特郁闷,去了当地一个水库,发泄了一个晚上,结果第二天理综超常发挥......
☆、第十章
碎雪楼,取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无声细下飞碎雪”。碎雪二字,形容厨子加工鱼片之高明,如碎雪般清透轻盈。顾名思义,这碎雪楼里的吃食,特别是鱼,做的算是京中一绝。
包拯不是个挑嘴的人,但公孙策和张知是。公孙家世代制竹扇,还是御用的竹扇,家底很是丰厚。故而自小锦衣玉食,非新鲜的菜不吃,非陈年的酒不喝。而张知就更不用说了,自古茶业就是个暴利的行业,这公孙家比起张家,绝对是小巫见大巫。张知从小就生活在朱门红墙里,吃的穿的是顶顶好的。如今出门在外,虽说一切从简,但张知怎么也不会亏待自己。
由此可见,公孙策和张知能成为朋友,也不算是偶然。起码在吃喝用度上,他们还是所见略同的。
三人一进碎雪楼,便有小二热情的迎来,将他们带到了一个雅间。
倒不是说他们三人是有多富贵能让小二巴结,碎雪楼乃是京城数一数二的酒楼,这里的小二也见过不少世面,什么家财万贯的人物没见过?但同时小二也练就了一番好眼力,一眼就瞧出为首那个油头粉面的公子身上穿的戴的不是一般的富贵人家能用得起的,而第二个进门的那个温润清俊的公子气度也不像是普通人,至于第三个长的黑不拉几的公子……啧啧,这长相虽然和前两位没法比,可那一双眼是炯炯有神的,看得人心里有些发慌。
“三位公子,我就先出去了,若有什么事,叫我一声就行了。”小二体贴的把门关上,留给三人一个独立的空间。
“包兄。”张知举杯,说:“小弟在这先敬你一杯。这一杯,敬你为江南乃至大宋的百姓所做的贡献。”
“哪里哪里。”包拯摆手,客气道:“身为大宋子民,这些都是我分内的事。”
……
看着和张知碰杯的包拯,公孙策忽然觉得有点陌生。在他的印象里,包拯应该是腰正身直不慕权贵的。对以往的他来说,与其坐在金玉堂里和权贵喝美酒,还不如在自家的小院里与三五知己好友月下对饮来的自在。可如今的他,也学会了应酬。
“……公孙?”公孙策回过神来,转头看向包拯。
“没事,看你发半天呆了,在想什么了。”听着包拯一如既往的关切的话语,公孙策把心中的疑惑抛到一旁,笑道:“没什么。菜来了,快吃吧。”
——包拯,不管你变得怎么样,我都站在你一边。你曾说过,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那么我就相信,现在的你这么做,一定有你的理由。
“对了,束竹贤弟,不知十日后的科考,你可是准备好了?”张知忽然问道。
公孙策皱眉,心想这张知未免也太糊涂了,包拯身为主考官,按理来说不能私下在他面前谈论有关考试的事。不然一个不小心,就算是考官与考生勾结,按大宋律法,终生不能参加科考都是轻的。
包拯却像是没听到张知的话一样,自顾自地喝酒。
“清和兄,快尝尝,这鲈鱼味道不错。”公孙策赶忙转移话题。
“想必束竹贤弟自是胸有成竹了,哪像为兄,唉……为兄这心里可是忐忑的不
喜欢(少年包青天同人)[少年包青天]世间事(庞策)请大家收藏:(m.pbtxt.win),平板电子书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