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部电影的成本堆高到一定阶段后,制片公司的审查和投资都会变得异常谨慎,虽然詹姆斯·卡梅隆的两部大作,真正开启了好莱坞的亿元制片时代,但像杜克为《日》喊出的如此巨额的投资,完全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
那些投资额只有几百万美元的小制作,都会被电影公司严格审核,更不用说《日》这样的项目了,每个上千万美元的电影项目的诞生,都是极其繁琐的过程。
在好莱坞,从一个剧本概念到真正获得制片厂认可、决定投拍这个过程被称作“开绿灯”,除去必须的审查委会审核外,还有众多的前期调查过程。
第一、要有一个剧本,质量和创意能让制片公司感兴趣。
第二、这个剧本要经过制片部门的系统审核,制片部门将分析剧本是否新颖、有无商业价值、是否符合制片公司的产品构架。如果得以经过审核,制片部门会预估电影制作成本、税收成本等等。
第三、这个项目将经过发行部门的审核,他们会联合合作的分销商来一起调查很多问题——这部电影的商业价值何在?它的目标观众是谁?是否改编自小说,有没有固定的粉丝群?这部电影是否能够融入制片厂的全球分销体系?能否在合作电视台、录像带合作方方面得到支持?影片的类型和发行时间?影片有无植入广告的可能?影片有无冲击奖项的可能?在过去和未来的18个月内,有多少同样类型的影片已经上映或者正在筹备?它们的表现如何?投资回报率又如何?
第四、建立制作团队,对于《日》来说,这是相对比较简单的问题。
第五、敲定拍摄细节和合作意向……
第六、预算、拍摄、地点、制作团队都最终获得首肯,终获“绿灯”。
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大致的过程,并不能说明好莱坞电影制作中商业法则的完整和精细,但有一些数据或许可以说明这一点。
比如,每一年好莱坞的制片厂大约会收到15000个以上的剧本,最终只有300部左右的电影进入制作阶段,其中还不知道有多少是压了几年的剧本。
即使杜克有了《生死时速》和《勇闯夺命岛》的成功作为资本,华纳兄弟等公司也只是对他有了更多的信心,会对他的项目优先重视,却不会随随便便就开绿灯,毕竟这最终会涉及到1亿多美元的投资。
“华纳兄弟和二十世纪福克斯已经做完了最初的审核。”
公爵工作室中,南希·约瑟夫森坐在杜克的对面,一只手轻点着面前简陋的办公桌,“他们的制片部、发行部和市场部,暂时都给了项目a级的评价,当然,前提是影片拍摄出来后,能达成剧本描述的效果。”
“只要资金充裕,我想这对我来说不是难事。”杜克说道。
特效根本无法省钱,不同的价格,制作出来是完全不同的效果,如果项目顺利通过,杜克在特效方面的第一选择肯定是工业光魔!
“三方会谈举行过了?”杜克又问道。
“我与华纳兄弟和二十世纪福克斯的管理层一起谈过三次了。”
说话间,南希轻轻揉了揉额头,脸上似乎还带着疲惫,大概消耗了不少精力,“基本达成了合作拍摄的意向,如果项目最终能够在两家公司通过审核,他们将各自负责一半的投资,发行方面暂时也达成了共识,华纳负责海外发行,二十世纪福克斯负责北美发行。”
拉入其他公司合作拍摄,是大制作中降低投资风险最常见的方式,华纳兄弟和二十世纪福克斯在暑期档争夺的异常激烈,如今能坐在一起谈判,足以证明好莱坞大公司之间的生存常态,竞争和合作是永远的主题。
说白了,在利润面前,没有什么商业冲突是不可调和的。
“南希,华纳和福克斯……”
既然通过了初步的审查,一般立项的可能极大,杜克问对面的经纪人,“打算投资,还是融资?”
“他们已经准备开启预售,如果项目审查结束,会第一时间与你联系,”南希靠坐在高背椅上,“商谈在影片植入广告的可能。”
这种投资上亿,又是现代社会题材的商业影片,不植入广告根本不可能,杜克对此也不排斥,就像《勇闯夺命岛》做的那样,他尽量会安排广告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地点。
“有了预售,肯定会有第三方担保。”杜克叹了口气,任何一个导演实际上都不喜欢第三方出现,那意味着更多的扯皮和审查。
不过,好莱坞拥有成熟的电影体系,完片担保制度明面上是投资人利益的最大保证,制作公司想要吸引全球的分销商、录像带合作方、电视台等进行事先销售,或者公开募集部分资金支援拍摄,第三方担保必不可少。
“杜克……”南希试探的问道,“你不打算投资吗?”
“亲爱的,我要还母亲的贷款,《勇闯夺命岛》的分成最快也要几个月后才能到账。”
摊开手,杜克颇有些无奈,他不会高估华纳兄弟的觉悟,双方的协议是半年内付清,对方说不准会坚持到最后,“我现在手中只有100万美元,就算能从银行贷点钱,对于影片巨额的投资来说,也太少了。”
说到这里,杜克的嘴角微微上翘,“相信现在我有资本向制片方开条件了吧?”
“当然!”南希毫不犹豫的点头。
换成任何一个导演,连续两部电影北美票房过亿,全球过3亿,都
喜欢好莱坞制作请大家收藏:(m.pbtxt.win),平板电子书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