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有这一成关系,那慈禧才入了天启帝的眼,最后才能母凭子贵登上太后的位置,垂帘听政。”
“那依卿之意,反间计放在其他人身上可行,放在这魏星身上就不可行!”
范文臣跪在地上,又磕了一个响头,表示对皇太极的尊敬后,这才隐藏得意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奴才倒不这么认为,从慈禧生下的小儿当上皇帝后,诸旨意皆是出自慈禧之手,而将慈禧扶上太后宝座的魏忠贤反而越发低调、听说连朝也不怎么上了。固然外人说魏忠贤年龄大了,所以想过清闲的位置。但就魏忠贤一上台,就在天启帝的眼皮子底下大肆残害忠良,只为抓牢全力,如此人物又怎么会轻易的放过到手的权利。奴才大胆猜测,他必然对慈禧心存不满……”
“至于魏星,族弟可不是亲弟。听说慈禧可是连亲爹都不愿意认,可见是个寡情的。一介族弟,用也就是用了,但要说很信任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奴才认为实施反间计的话,魏星乃是最佳人选。反间掉魏星是必行之事,只有他死了,主子爷的天下才有好日子过。魏星这狗官可是比旁人狠太多了,就连杀人如麻的熊蛮子怕是也没有他狠!”
范文臣能言善道,一席话说得本来对反间计心有疑虑的皇太极心动极了,略加思索就依了范文臣的主意,仍然以魏星(明达)作为反间计实施的对象。
范文臣忙着去实施反间计去了,而皇太极呢,对于是否接济蒙古各部落之事采取了拖字决,只是从小在马背上翻滚、打、长大的蒙古人都是地地道道耿直的汉子,皇太极一拖,本就为口粮问题急眼的蒙古汉子们不干了,纷纷卷起袖子,见天的打上盛京皇宫大门,跟皇太极联络感情去。
皇太极也怕逼急了蒙古各部落的汉子们,让处于甜蜜期的两族关系破裂,不得不派兵跑到高丽国的抢了一批粮草分给蒙古各部落,然后停了铸造红衣大炮,将搜罗而来汉人工匠全都驱赶去改铸农具……
当然农具铸造好了,你认为分到农具的那些八旗爷们会给你下地耕地那就太天真了。开荒种粮之事仍然是掠夺而来成为奴隶的汉人们的工作,这些鞑子们认为给牲口一样的汉奴、农具就是给了天大的恩德,谁管天寒地冻不能下地耕种,如果不是皇太极说什么“以武功戡乱,以文教佐太平”,不能乱杀、虐待治下的汉人,他们早就让这些汉奴用手刨土来开荒了,还会给他们农具…
泰昌三年二月,皇太极下旨规定从天聪四年(元年1630年,也就是现在泰昌三年)起,凡贝勒大臣子弟年十五以下,八岁以上,俱令读书。
圣旨下发后,皇太极一边派人丈量治下土地,将“各处余地”归公,发给民户耕种,不许旗主、贵族再立庄田。一边又把把原来每13名壮丁编为一庄改为每8名壮丁编为一庄,“其余汉人,分屯别居,编为民户。”并且下令编审壮丁,解放部分奴婢为编民。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去撤手术线,只有一更o(╥﹏╥)o
☆、第七十三章
皇太极所颁布的这些措施, 使得满族贵族们的特权受了一定的制约, 巩固了皇权的同时,更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可以说除了红衣大炮暂时因为工匠以及铁矿数只能暂缓外,盛京欣欣向荣的景色还是让皇太极很是欣慰…
只是他并不知道, 非常注视情报工作的杨太后在收到厂卫禀告说有大量后金细作在京大肆活动,疑似在酝酿大阴谋时,已经猜到了皇太极或许说范文臣接下来的举动。
“反间计,啧,居然真的将主意打在了明哥儿的身上。”杨太后将写满密密麻麻、蝇头小篆的纸条放进正殿中央摆放的巨大香炉内,檀香袅袅间,隐约可闻香味。
等纸条在香炉里化为灰烬后,杨太后方才抿嘴笑道。“祖父幸好当初留了一手, 只说明哥儿乃是孙女儿的族弟, 本是敷衍先帝爷,没想到隔了这么久倒把后金那波人给框进去了。”
“那不是正和娘娘的心意。”老狐狸魏忠贤抚着下颌处粘上的假胡须, 略带几分自得的道:“说起来,那范贼妄称满腹经纶,结果手段来回还是那么几个。先是熊廷弼, 后又是明哥儿……反间计使了一次又一次, 都不嫌腻得慌吗!”
“计谋不在于好, 而在于是否好用。显然祖父你隐于幕后,将诸政让与孙女儿处理之事麻痹了鞑酋皇太极,这老贼估计认定孙女儿权欲心重、又有帝王的多疑,所以才打算故技重施吧!”
杨太后承认自己的权欲心比起一般人只多不少, 不过帝王特有的多疑性格她是没有的,而且她来自后世、又是历史系出身,皇太极唱的哪一出她会不知道。所以即使皇太极的对象不是明达,依然是袁崇焕,杨太后也不会中了所谓的反间计,动手为皇太极除了心腹大患。
毕竟大明之所以灭亡,除了小冰川时期捣乱而天灾人祸不断外,与崇祯帝的自毁长城也有关。身为一国之君,不是说多疑不好,可太多疑了那是大大的不行,纵观历史上的明朝末期,真正能有好下场的武将又有几个……
杨太后眼中一黯,却是道:“此事
喜欢当太后的这些年!请大家收藏:(m.pbtxt.win),平板电子书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