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王憋屈,太后憋屈,皇帝比他们更憋屈。
自文华阁大学士左丘兴被处决,内阁便少了一人,皇帝看好翰林院侍讲学士程净,旨意才到内阁便被驳回,首辅朱维中直言拒绝,道先帝常言此特旨擢拔入阁,帝位居高位易被蒙蔽,理应廷推,经由九卿及各科道官员共同推举阁臣,最后由皇帝圈定。
大燕建国之初,内阁置七人,是以侍读、修撰、编修等职入阁,官位不足五品,不过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后来几经更迭,权力加大,加封的爵位、兼任职位也越高。永徽帝强权,内阁尚敢驳皇帝旨意,仁宣帝仁厚,更加倚重内阁,使得内阁决策权越加扩张。
翰林院侍讲程净出身书香世家,满腹经纶,常为景元帝讲读书史。此人看待事物往往一针见血,言辞锋利,可手段却甚为圆融,并不偏激。
而内阁举了几个人,里面赫然有左\派余党,甚至连人才凋零的杨氏一族也拎出来了。
皇帝看重程净,一是他的确才学过人,最重要的还是他与四大名门没有过深的交情,算是官场难得的一道清流。他费了吃奶的力气,把杨氏给压了下去,左氏也连\根拔起,好不容易打了个翻身仗,转眼就让朱维中打了一闷棍,抬出先帝来压他。
大燕四大名门,各个存在的历史都比这个朝代还要长,左右制衡了朝廷不知多少年,皇帝既发了狠,就绝不能容忍他们再起来。
杨氏、左氏都自顾不暇,朱氏和张氏明里暗里不和,可又不能当真撕破脸皮,四大家族就剩他们两家,谁都不是傻子,也都看出皇帝这是冲他们使黑手了,连带着平日的小打小闹都收敛了不少,渐渐暗有了联合的意向。而且远不只如此,居然还拉拔早被排挤出权力中心的杨氏,妄图人多势众对抗皇帝,这场君臣博弈,渐渐步入高\潮。
太后在儿子和哥哥的斗争中,自然是向着自家儿子的,一边在宫里打压皇后,一边抬举张妃,对着代国公里挑外撅,好一顿甜枣往嘴里捅。
代国公倒是闷棍挨多了,硬给打出了经验,两边吊着,谁也不得罪,只是多少还是偏向了朱家,唯恐他这小外甥收拾完朱氏,就倒出手来捣鼓起自己。
太后憋了一肚子的气,母子俩成天研究冲谁下手,聊聊到了端王那儿,太后就是各种埋怨,什么什么就都想起来了。
皇帝也憋着气,怎么听太后的话怎么不顺耳。什么端王大意,乱出风头,赶情他弟\弟替他挡煞还挡岔了道,就应该那马一蹶子踩他这个皇帝腿上就好了?
每日跟在皇帝身边的高洪书,可算是领教了皇帝神奇的脑回路,别人说什么都能杵他肺管子上,看天觉得高看地觉得厚,看谁谁都不顺眼,照镜子都斜着眼睛。不过奇怪的是,皇帝憋屈着,不知是没倒出功夫来,还是怎么回事,居然没冲含章殿下手,一众宫人庆幸之余,心却提到了嗓子眼儿,都怕皇帝憋到了极致,一旦爆发就来个死伤一片。
喜欢皇后猛于虎请大家收藏:(m.pbtxt.win),平板电子书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