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就是思考自己在“1+1”被成功证明出来之后,研究方向要改成什么。
改掉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思考,换作实际应用这个研究方向,应该是可以的。话说回来,前年的这个时候,他成功发表了一篇关于“黎曼假设”的研究思考论文,对这个研究方向也很感兴趣。毕竟,如果能让“黎曼假设”被证明出来,连带着就会有上千条公式和理论被证明,像是多米诺骨牌,轻轻在开头处那么一碰,就“哒哒哒”地推出来一片,别提多么的震撼和令人惊艳。
et过,她和几个朋友成立了一个关于“黎曼假设”的研究小组,可以考虑加入。
嗯……或许也可以问一下,那个名叫明夏的华国女生,是否愿意加入他们的研究讨论组。
这样想着,他就发了消息过去,询问明夏的意愿。
如果将数学猜想的证明难度分成不同的梯队,“周氏猜测”这样的一个“世纪难题”,都只是在第四梯队的存在,“哥德巴赫猜想”作为公认的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被列为第二梯队,而“黎曼假设”,却是属于第一梯队的,难度和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说能不能将之成功证明,光是想要看懂什么是黎曼假设,了解清楚这个关于黎曼ζ函数ζ(s)的零点分布的猜想想要表达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这就已经能卡住一大波人。
收到ethen发来的消息的时候,明夏刚刚走出飞机场,正准备回复,却是被许许多多的媒体记者们团团围住,采访她对证明出来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感受。
这种提前有通知和预告的证明发布会,尤其是世界难题的证明发布会,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一般都是有直播的,更何况日方的通告都出来了许多,华国的国内记者也有去了现场的,自然也不会落后,早就找出了她的航班,蹲点着准备采访。
“除了在研究的时候,要努力、严谨、认真,在研究出来之后,对自己以及他人的研究成果,都要抱有珍惜和尊敬的态度。我觉得,每一个理论和研究成果,都是学术界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能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我感到非常的荣幸,也很感谢华罗庚先生、蕾西先生等数学家在上个世纪的成果贡献,是历史上辉煌的一笔。”明夏想了想,眼眸认真地这般道。
“作为后辈,我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给出了最后一个证明。这就好比是华国的琵琶,很少人知道,最开始,琵琶流传下来的时候,不像西方的钢琴,有五线谱,而是就这么靠着师徒关系把乐器和曲目传承,直到十九世纪,才开始有了工尺谱,逐渐就成了现在大家学琵琶时看到的那个谱子,这也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我喜欢历史,即将就读京华大学历史专业,但我必须说,不论学识水平如何,尊重所有学科、所有前辈的研究,这才是最重要的。”
即便是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对于不断而来的采访和吹捧,明夏依旧表现得十分沉稳,对理论成果珍惜,对从前的数学家们也发自内心地报以尊敬,都使得媒体记者们忍不住心下感叹,真的是天才不和常人一样,即便年纪这么小,却也不会随随便便的一点小成果就飘起来,反而更加的谦虚和认知清楚。
采访结束,记者们回去写通稿了,也不会继续打扰明夏,这就是学术界的采访和娱乐圈的采访的不同之处,前者重视结果,后者重视流量。
明夏这才腾出了手 ,给ethen回复消息:抱歉,我已经加入了别的讨论组,谢谢邀请。
之前,因着明夏在《数学年刊》发表了证明“周氏猜测”的论文,后来,也在io上表达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阐述,ethen就愈发对她关注,也和蒋业、顾秉钧两人愈发熟悉起来,三人也有自己的聊天组。方才,他一直在等明夏的回复,此时,看到她的消息,心下十分可惜,忍不住去聊天组里说了一下这件事,很好奇她到底参加的谁组织的讨论组。
顾秉钧:我的导师,江海潮教授。
ethen知道江海潮教授,是华国数学界现在比较有权威的一个数学家,曾任首京大学数学系教授,也在他们普林斯顿科学研究所当过顾问,对“哥德巴赫猜想”和“黎曼假设”都有所研究,尤其比较对“黎曼假设”感兴趣,有讨论组很正常,只是他们那边是俄罗斯、法国、美国普林斯顿数学研究院的人都有,总比华国有限的数学人才要多一些,水平应该还是多少有一些差距的。
事实上,华国的数学虽然一直在国际上知名度比较高,往届的io成绩也一直不错,但在华罗庚先生去世后,华罗庚学派就一直处于被一边倒碾压的处境,而连带着的,华国数论也陷入了尴尬的处境,没有什么新的足以让世界瞩目的研究成果,让华国所谓的“数学强国”存在于行外人和华国人自己的口中,行内却有许多人都不这么认为,知道华国的数学正处于微弱态势,只是出于礼貌和尊重,才没有坦然言表。
明夏之前对“周氏猜测”的证明,可以看出对梅森素数应该是有所研究的,现在直接将“1+1”也证明了
喜欢国宝级学霸请大家收藏:(m.pbtxt.win),平板电子书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