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衍愈发苍老,双眼却更加清明。
“可同为师对弈一盘?”
“师傅有命,徒儿安敢不从。”
道衍铺开棋盘:“想当初,徒儿可是千方百计不愿认我这个师傅。”
孟清和摸摸鼻子,“年少之事,不可追矣。师傅还记得?”
话落,师徒二人相顾而笑,一切尽在不言。
笑声传出,扫地的小沙弥吓了一跳。惊疑不定的探头,原来,道衍大师还能这般笑?
路过的师兄安慰他,“不用担心,大师和蔼,兴宁伯更是好人。”
小沙弥不解。
师兄四周看看,压低声音,“当年,师兄像你一般大,兴宁伯常来。每次来都有好吃的点心……”
禅房外,小沙弥对好吃的点心无限向往。
禅房内,一局棋已分胜负。
道衍落下最后一粒白子,“为师心愿已了,毕生所求都已圆满。徒儿如何?”
“徒儿亦然。”
目光扫过棋局,孟清和没再落子,站起身,恭敬行礼,“谢师傅指教。”
道衍含笑,“见过了,明白了,便去吧。”
“是。”
孟清和退出禅房,遇上小沙弥,反的掏袖子,到底掏出一包松子糖。
“收着吧,不算破戒。”
小沙弥眉开眼笑,“谢伯爷。”
孟清和不由得轻笑,想起当初那个小沙弥,难免生出几许感慨。
走出山门,回首再往,一轮红日西斜,整座寺庙似笼罩在光晕之中。
“毕生所愿,皆已圆满……”
道衍心愿已了,毕生圆满。他呢?
“伯爷?”
“无事。”
翻身上马,猛一拽缰绳,骏马扬蹄,“回北京!”
“是!”
古刹内,钟声响起,一声声,穿透山岳。
禅房里,道衍敲响木鱼,神态愈发祥和。
官道上,蹄声如雷,骏马飞驰而过,孟清和归心似箭。
大海上,宝船扬帆破浪。朱高燧站在船头,豪情迸发。
落日余晖,霞光漫天。
一队自西行来的队伍,沿着古道,在驼铃声中寻找传说中的国都。
没人知道,下一刻,历史的车轮会驶向何方,但于误闯时代的孟清和而言,梦中的那只蝴蝶,已不再是虚幻。
孟家屯,开平卫,大宁,金陵,北京……
靖难,出塞,下西洋。
一张张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容,一件件或悲伤或快意的往事,构筑成最真实的人生,描绘出流淌过时空的画卷。
是他,也是这个时代。
在大明王朝最光辉的年代,一个小人物误闯进来,由懵懂到坚定,由被动奋起到主动拼搏,留下一段为人称道的神奇经历。
时光终会磨灭,历史却能见证一切。
这是一个小人物在明初的奋斗史,虚幻,却也无比真实。
——全书完
作者有话要说:《清和》至此告一段落,感谢大家对远方和本书的支持。
番外会有,大概三到四天更新一篇。
新书在十二月底开,到时会将地址写到这里。
第235章 番外一 少年额森的野望
永乐十五年,春
一支自西行来的驼队,于清晨时分抵达瓦剌本部所在,忽兰忽失温。
冬日的冷风尚未完全退去,鲜嫩的青草已在残雪中冒出新芽。
晨光照亮牧民的帐篷,驼铃声惊醒沉睡一夜的大地。牧民走出帐篷,呼吸间凝结出清晰的白雾,很快在响亮的号子和笑声中消散。
自永乐九年瓦剌内附,马哈木统领的绰罗斯部便迁移到忽兰忽失温游牧。
马哈木的几个儿子都被明朝授予官职。马哈木本人并未得到朝廷新的敕封,但每年获得的金银布帛赏赐却是不少。
朝廷在忽兰忽失温附近设立数个守御卫所。三个指挥,除一人出自马儿哈咱的部落,其余两人都是马哈木的儿子。长子脱欢率领部落勇士随明军出征,多次立下战功,已被授予三等伯爵位。
马哈木的六个孙子,三人考入北京国子监。虽然读书写字一般,做不出锦绣文章,上马打仗,列阵对战,每次都是名列前茅。
最小的孙子额森,更是在骑兵对战中斩获两次榜首。无论其他蒙古贵族子弟,还是女真各部勇士之后,抑或是从亦里巴里来的部落头人之子,全都不是对手。
马哈木很满意,在鞑靼和兀良哈诸多头领面前尤其有面子。
去年底,额森在年末比武中表现极为突出,连胜数场,得到皇孙青眼。
消息传来,马哈木嘴角咧到耳根,对着来访的鞑靼头领,笑得无比得意。
阿鲁台再狡诈多谋又如何?
老子有好儿子,好孙子,他有吗?没有吧。
鞑靼头领被气得七窍生烟,却硬是没一点办法。
顶回去?
连能站住脚的理由都没有。
马哈木的孙子额森,如今在北京国子监中的确是名人。
得皇孙青眼,乍一看没什么。皇室子弟,年长分封后都要组建护卫,提前看好,几年后直接调人,算不得稀奇。关键是,看好额森的不是别人,是皇太子的长子,朱瞻壑!
当时,当时兴宁伯也在场,不只拍了额森的肩膀,夸奖他勇猛,还道,他长大一定会是了不起的勇士。
别说鞑靼,兀良哈三卫首领的儿子,也没享受过这样的待遇。难怪马哈木要乐得找不着北。
朱瞻壑是皇太子的长子,不出意外,早晚会坐上龙椅。
兴宁伯,在蒙古壮汉的心目中
喜欢清和请大家收藏:(m.pbtxt.win),平板电子书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