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辛月说,先斩后奏,请皇上见谅。如果不同意,我就去回了他,若皇上觉得这样还不错,那就顺便再说一下,这件事在福建本地,已经传扬开去,最近已经有许多人,来问大铁船冠名的事,好多还是浙江和山东跑来的富商,还有安徽和山西的盐商,都来凑热闹。
人才啊!朱凌锶由衷地感叹道。
谢靖心里,却有些不以为意,明明是皇家的东西,因为几个银钱,就和商户扯上关系,莫名有些自降身价的感觉。
可他也承认,除了这个法子,也没有别处能弄到钱了。遭了灾的地方,连饭都吃不上,再让何烨怎么节省,也是没有的。
何烨听了,十分生气,嚷了起来,“你怎么也不劝皇上一句,这如何使得?”
罗维敏因为知道,大船造出来,大概率首先是用到水师上,所以保持了沉默。周斟虽然也觉得有些斯文扫地,可这种事跟立太子比起来,只能算是芝麻粒儿,他也懒得计较。
于是皇帝回信公主,说朕觉得这主意很不错,公主便随自己心意去做吧。
皇帝这边,暂时百事不愁,欣欣向荣,一日散朝,百官退却,谢靖念他不过,不从正门出去,反而绕到丹樨御座后边,跟着皇帝走。
霍砚见了,不由自主,脚就跟着过去。
大半年前,便有人说,皇帝宠信谢靖,终日待在一处,十分于礼不合。谢靖身为阁臣,一味逢迎皇帝,既丢了读书人的体面,也扰了皇帝的清净。如此君不君,臣不臣,乱象由此而起。
霍砚初入朝时,便对少年天子,颇多在意,皇帝总惦记谢靖,才把他和谢臻叫去说话,那时他隐隐察觉,皇帝对谢靖不一般,心中很有些不服气。凭什么大家都是有才有貌,谢靖独得皇帝青睐,就因为他入朝早些么?
是以他听人说谢靖的不是,心里是很乐意的,可要以大理寺正之身来看谢靖这个刑部尚书,却又觉得那些议论,未免有失偏颇。谢靖对皇上如何,并不妨碍他做一个好官。
霍砚幼时习武,长些念书,学着学着,文韬武略,竟都比教他的师傅强,小小年纪,即有人说,他将来是要系玉带的。于是不免心高气傲。
偏偏到了朝中,各方各面,总有个谢靖挡在前边,先时他不服气。日子长了,见过谢靖主政刑部,亲自办案的勤勉细致,更有燮理y-in阳、和羹调鼎之高超手腕,
便试想一下,由谢靖来做自己上司,也是不错的。
他揣着这些心思,一路跟过去,却见谢靖才背着人,就执了皇帝的手,似乎说了什么,皇帝微微垂下头,有些羞意,却任他抓着,并没有收回来。
霍砚心中大震,原来别人说的都是真的!这谢靖,果然存了犯上的心思!
可是皇帝,丝毫没有不愿的意思啊。
恐怕这件事,更叫他难以接受。
他兀自乱了好久,忽听人问,“清池,你在这儿做什么?”
原来是皇帝,脸蛋微微发红,谢靖在身后垂首站着,手不知何时,已经放开了。
“臣有事要启奏陛下,”赶紧编了个借口,皇帝也不介意,并不问他,刚才朝上,为何不说。
半月之后,吏部下文,大理寺正霍砚,迁贵州毕节卫镇抚使。
第71章 旧友
洪武年间, 朝廷在毕节设置卫所, 隶属贵州都指挥使司。毕节虽在西南一隅,但因为是黔川滇三省的交通枢纽,一向是南北客商川流不息, 贸易繁荣, 商铺林立, 会馆寺庙,不一而足。
霍砚来之前, 还以为毕节卫是什么鸟不生蛋的荒山野岭, 到了近前一看,才见其兴旺繁荣之象。城中景色,也是秀丽别致,凿开了三条道引水入城, 不知道的人见了,还以为是江南水乡。
见此他来了兴致, 便叫仆从拿了行李, 先去卫所, 自己信步走在青石板道上, 看着满街做各色民族打扮的百姓,还有他们不同于官话的叫卖声。从京里带来的一股郁结之气, 终于消散了些。
霍砚家在四川, 这里的天气让他觉得十分亲切。一路走过去,沿街的人们便都悄悄打量着他,不知这样一个相貌绝佳、气度非凡的小郎君, 为何出现在此地。
等他到了卫所在地,毕节卫的经历、知事和吏目早已在大门外候着了,还有一干千户,跟在后边,一齐给他行礼。霍砚却看出来,这些人眼中,隐隐露出不屑之色,恐怕是暗自讥笑朝廷怎么派了这么个年轻后生来。
霍砚心中便有些不忿,暗道,且待我好好与你们磨一磨。
在毕节城外,还分散驻扎着一些千户、百户、总旗和小旗,拱卫着镇抚使所在地,谓之“以武卫文”。霍砚听人说了,又拿来地图记载,仔细翻看,其余人互相使了个眼色,看来新的镇抚使大人,并不好对付。
霍砚到了这里,便是一卫的最高长官,既管军事,又管行政。人家摆明了给他下马威,自然不会让他轻松,才来第二天,就有吏目来报,说因为歉收,军户的屯粮交不上来,也就没法发饷。
霍砚也不着急,领着一干官吏,把这卫所里三年的账册往来,粮饷明细,用整整五天,把每个千户的数目都列了出来。如此谁该缴纳,谁已结清,再无争辩。
这些伎俩,他在大理寺,复核全国要案,见得多了。毕节卫里的,毕竟是武官粗人,手段并不复杂。
这些地头蛇们,想不到长官如此面嫩,干起活儿来却一点儿都不含糊,便收了一
喜欢陛下每天都在作死[穿书]请大家收藏:(m.pbtxt.win),平板电子书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