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道:“卿奉旨重阅试卷,结果如何”
张信又是一礼,把笏板往腰带上一插,转身自另一名复审官怀中取出几份卷成筒儿的试卷,捧在手中,高高举起,说道:“皇上,朝廷取试,只以文章定优劣,务求公道,以服天下,臣等一十二人,遵皇上旨意,仔细复审,特别留意北方举子的试卷,经反复品鉴,找出这七份试卷,文章通顺,韬略可行,堪称北方举子中之佼佼者,可以成为国家的人才,以其才华论,臣等以为可以中举。”
金銮殿上一阵马蚤动,人人都想,哪怕只有一人可以中举,都说明主考官循私偏袒了,皇上最恨官员循私枉法,何况此事已轰动天下,岂无严惩之理,怕不是又要血雨腥风,大肆杀戮了
朱元璋听了却是微微一蹙眉,心道:“才七个本科取士五十一人,北人只占这么少的名额,如何令黄河以北半壁江山的百姓们归心诚服”
不料张信紧接着一句话,差点把朱元璋闪一个大跟头,张信把卷子交给了小内侍,又从另一位官员怀中抱出一摞考卷,说道:“皇上,这里还有七份试卷,是中榜的南方士子中最后七名的考卷,臣等将方才北方举子的七份试卷,与这居于榜尾的南方举子七份考卷逐一比照,发现南北考生成绩实在相差悬殊。
中榜者最末一名的文章,也远远高出北方学子中的佼佼者,皇上,开科取士当以文章定优劣,臣等深体万岁之意,虽觉北方举子那七篇文章所显才华,其人亦可为朝廷所用,但朝廷取士名额有限,无视学籍,只依成绩,臣等调查结果,前榜公平无私,不宜更改,今科应试的北方举子,确该落榜。”
这句话如平地一声雷,把所有人都惊呆了。文武百官全未料到复审官员居然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朱元璋也是大出意外,怔了半晌才冷笑一声,拈起案上一封奏章,怒道:“张卿真是公正言明,好会做戏你带人取阅试卷时,朕就收到密奏,说你与前任主考官刘三吾串通一气,因你一向在朕身边行走,朕还不信,想不到果如其言”
朱元璋把御案一拍,真的怒了。
这倒不是朱元璋见不遂己意,随意寻个名头挤兑张信,而是确实有人告发张信舞弊,告发者乃河南籍御史杨道,是北方籍的官员,北方籍官员因为这次科考对北方人的排挤,勾起了他们北方籍官员在朝堂上一向受南人排斥的积怨,已经快气疯了。
一开始朱元璋并未想到张信不体察圣意,会做出如此结果,因此并未把这封举报信放在心上,此时听了张信的调查结果,怒气勃发,不免便提起了这封举报信。
张信又惊又怒,连忙辩解道:“臣自奉旨审卷以来,与所有阅卷官均未与他人有任何接触,且贡院内外防护森严,臣如何与刘三吾串通舞弊呢”
“皇上,这是蓄意污蔑”
一个白发苍苍的官员鼻息咻咻地跳了出来。这人须发皆白,已经七十八岁了,正是今科春闱主考官刘三吾。刘三吾是当代大儒,元朝时候曾任广西提学使,大明立国后又做了明朝的官儿,建树颇多。
明王朝的科举制度条例就是由他制订的,明初的刑法大诰也是由他作序的,此外他还主编过寰宇通志,与汪睿朱善三人并称为“三老”,为人慷慨,胸无城府,自号坦坦翁,可谓是人品才学俱佳的士林领袖。
老刘慷慨激昂,怒气冲冲道:“臣自受皇上斥责,禁足府中,不曾离开一步,如何与张信大人串通北人不能上榜,非是我等舞弊,原因实则有三。”
朱元璋冷冷地道:“原因为何,你且道来。”
刘三吾道:“其一,北方人先受金人统治百余年,又受元人统治百余年,金人元人俱是蛮人,不兴礼教,故而民间向学之风不盛,北方举子文学根基不如南方人;二是穷,相比南方,北方人穷者居多,念不起书,求不起学,故而愈显疲弱;三是北方人不熟悉科举制度。帝都在金陵,南方举子耳濡目染,对八股取士诸般要求规矩了如指掌,北人不解其窍,不习技巧,纵具真才实学,亦难写出合乎标准的高分文章。”
朱元璋气笑了:“先生既知此情,为什么不特拔几名北方士子,以鼓励北人之心呢
锦衣夜行第51部分阅读
-
喜欢锦衣夜行请大家收藏:(m.pbtxt.win),平板电子书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