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力就已经足以震撼人心。
羽毛扇间巧笑倩兮,暗色弯刀热血淌过仍然冰冷,战火纷飞下提心吊胆拼尽全力只想存活。
战争是少数人的游戏,大多数人的殇歌。
为了海伦打了十年仗的人,最终也不过远远看着绝世容颜投入他人怀抱。
明明都叫凯瑟琳,命运截然不同又彼此缠绕,荒诞又荒凉。
格温德琳·斯图尔特一个人演了三个凯瑟琳,明明是同一张脸,同一个名字,却判若三人,整容般的演技。
沈殊在里面的镜头不过一两秒,偏偏斯科特拍美人的技术登峰造极,即便是她这种一闪而过的角色都显得尤为惊艳。
不同于《世界每一个早晨》的优雅厚重,《凯瑟琳的晚宴》节奏更明晰漂亮,也更单刀锋利,给予人的冲击更直接。
沈殊很快有了初步的构思,她拿着笔随意在自己从前随手记的旋律上勾画,笔尖偶尔在一些音符上打转,又在一沓乳白色的草稿纸上乱涂乱画。
没有章法的曲线和波动,仿佛只是随意为之。
可单单只是这么纠结了一会儿,就开始起笔写主旋律,连着笔尖都不顿一下,几乎是复刻一样的速度。
她写的是变奏曲。
明明是一模一样的调子,仅仅通过节奏的伸缩,区分出翩跹起舞与烽火明天。
六八拍的圆舞曲,二四拍的罗马剑,四四拍的交战区。
变奏曲是很省事,不必写三个调子,操作难度却也直接跃升了一个阶别,把一首曲子编出三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除了配乐的挑选加成,最终重点还是在于节奏的把握。
而对于这部片子而言,变奏曲也是巧妙了呼应了拍摄手法。
沈殊把曲子写好后发给了韦斯特·斯科特,整个人瘫在沙发上。
再炫技的作曲,都是建立在感情丰沛之上。
只有完全代入于场景之中才能写出能够被历史记住的曲子。
她闭着眼睛,一言不发抱着手臂,有一瞬心悸。音乐家心思素来波动很大,过于丰沛的情感才能早就让人震撼的华章,故而古往今来的音乐家多半早殇。
她自认不是音乐家,但沾了点边又岂能全然避免。欧美那边的歌手以安定入眠的不在少数,躁郁症、抑郁症也是寻常。
韦斯特·斯科特自然和阿兰诺不同,从第一个版本开始,就一直推敲细节。
“你第一乐章不是我要的感觉”
“什么感觉?就是第一条线的感觉啊”
“第三个乐章气氛太紧张了,这是交战区的故事,不是交战的故事”
连着原先定下的版本后来都会一再反水。
简而言之,虽然要什么感觉我心里也没有逼数但你做出来的感觉要满意我的期望值。
论·最高配版甲方。
不过再龟毛的要求也好过直接自己动手,先前有个很有名的歌手写的歌被电影买走之后,请了所谓的音乐组大刀阔斧地改,最后差点砸了人的招牌。
最后气得那位歌手发了初始版本。
沈殊想了许多,也劝了自己许久,终于强行压下想打韦斯特·斯科特的冲动。
敲下最终版本的时候,已经五月底了,从第一个版本到最后一个版本,沈殊和韦斯特·斯科特蹉跎了任璟延一次全球巡演的时间,最后在天天胡吃海喝解压的情况下,还是瘦了六斤。
五月三十号,第一版片花放了出去。
第一版片花只剪了第二条线,全线没有一句台词,但格温德琳·斯图尔特等人的演技张力,有着十字尖顶的教堂的彩色玻璃,暗色的弯刀与罗马剑,少年挺拔修长的马上背影,少女长成之后,设以晚宴候归,但直到日暮依旧未曾归来。
你期盼的身影,弯刀与鲜血,都已经是远方的传奇。
而背景音乐架不住韦斯特·斯科特的一个一个抠音符,的确是听着就犹如骑士道的傲然,最终又是荒凉散场。
已经有电影评论家在评述这个电影配乐的音乐水准或许与《世界每一个早晨》相似,但与电影相契程度却远超从前,原先《世界每一个早晨》只能说是一首很好的歌曲,而如今的《凯瑟琳的晚宴》中的配乐才称得上是一首很好的电影歌曲。
而等到第二版片花和第三版片花放出去的时候,人们才知道这首曲子的深度广度远非他们所描述那样。
单单是使用了变奏,便是完全不同的灵魂颜色。
尤其第三条交战区,开头是没有任何画面,只有交战时的炮火和枪声以及配乐。
《凯瑟琳的晚宴》作为韦斯特·斯科特的作品,本来就万众瞩目,何况如今连着配乐都如此炫技,自然关注度更高。
六月七号的时候韦斯特·斯科特就已经组织了一场点映。
各式各样影评人不必多说,连着其它顶级导演顶级演员都去了许多,点映一结束,格式口碑简直像塞了钱一样。
不能透露电影内容,只能夸,自然惹了不少争议。
一直持续到首映礼。
首映礼设在韦斯特·斯科特自己私人经营的一个电影院里,作为主创之一的沈殊自然不能缺席。
来的人是真正的星光熠熠,犹如这不是《凯瑟琳的晚宴》而是奥斯卡的晚宴。
即便再大牌的导演,媒体的问题都是一如既往的锐利尖刻,但对于斯科特这种混迹电影圈多年的油子而言自然不在话下。
只想安安静静在边上当个花瓶就好的沈殊也被波及到了。
“您为什么会
喜欢再撩你一次[娱乐圈]请大家收藏:(m.pbtxt.win),平板电子书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