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卷二○○载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冬十月壬戌诏略云:
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赵郡李楷等子孙,不得自为婚姻。
《太平广记》卷一八四《七姓》条引《国史纂异》:
高宗朝,以太原王、范阳卢、荥阳郑、清河博陵二崔、赵郡陇西二李等七姓,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乃禁其自相婚娶。
这就是唐初著名的禁山东士族自为婚姻事件。诏令中涉及到唐人所盛称的崔、卢、李、郑、王五姓,其中李姓有两望,崔姓亦有两望,故姓氏而言则称“七姓”,或称“五姓七家”。
1、太原王氏被称为汲镂王家,属重新由南入北的家族,与其它根基深厚的北方高门大族迥然有别。除了士族身份一直得不到确证而声望不显外,族单人鲜,自王慧龙至王琼,“三世一身”,仅仅由于李冲的大力举荐,凭借了一个虽不可靠但的确高贵的血统而以一人之身被列入“四姓”之中。王氏家族除王遵业兄弟在孝明帝一朝较为活跃外,更多的情况下是作为个人的活动,看不到家族的势力。王琼为辛刘腾所屈,“多年沉滞”;王邵以玄言求媚于隋文帝,“帝依违不从”。有文才,少骨鲠;负盛名,乏人物,似乎成为太原王氏的“家风”。王氏家族际遇坎坷的根本原因是在北方缺乏必要的社会根基,其人物似乎始终居于京城,在地方不具备起码的宗族势力,甚至难以染指其郡望所出之地太原晋阳的事务。北魏末年所盛称的“比屋连郡”的“并州王氏”,并不是指太原王氏,而是以佞幸得进的伪冒士族中山王氏。
“汲镂王家”之称虽有誉美之意,却反映出王家的实际地位,虽为“金”,毕竟是“饰”。至少到唐朝初年,太原王氏不能不忝居豹尾,成为崔、卢、李、郑虚相称美的装饰物。
2,陇西李氏的“魏晋旧籍”远不如太原王氏高贵,因而才有“驼李”的传说,李氏先祖李宝六子,除公业早卒外,各房均子嗣显达,显宦不绝。魏孝文帝最终“亦以其女为夫人”,陇西李氏既同于“四姓”又高于“四姓”而领衔诸族,而经过魏齐周隋,冒称陇西李氏的李贤兄弟,是关陇贵族集团的重要人物,在西魏北周颇为显要,“略叙一门之中,为柱国者二、大将军者三、开府仪者七、仪同者九、孤卿者六、方伯者十有五焉;至于常侍、侍中之任,武卫、武率之职,总管、监军之名,车骑、骠骑之号,冠盖交错,剑佩陆离,胡可称矣
李贤李穆兄弟冒充的郡望,虽为正宗的陇西李氏所不耻,却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无形中又提高了这一家族的社会声望。
3博陵崔氏与4赵郡李氏:
这两家似乎最初都没有列入“四姓”,但与“四姓”都有一些若隐若现的联系。两姓一直追溯到前燕的崔懿和西晋的李楷。这两姓虽亦属魏晋旧门,与清河崔,范阳卢等高门相较,社会声望却略逊一筹,因而有“博崔赵李”之贬称,两个家族都与北齐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魏末丧乱,“五姓”遭受了重大打击。北齐政权与汉族士人在文化、心理等方面多有隔阂,“五姓”高门在北齐较受冷遇,与宗室联姻骤减。而博崔、赵李两家情况却有所不同。李元忠起兵首应高欢,赵郡李氏在北齐官位显达,李希宗之女李祖娥被高洋立为皇后,是北朝汉族士人与皇室结姻中仅有的一例,赵郡李氏与北齐宗室的结姻也随之陡然增多。博陵崔氏的主要成员在河阴之变中虽死亡殆尽,但魏齐之际,这一家族中的另一旁支崔暹却凭借与高慎的姻亲关系,为高欢、高澄父子所任,为御史中尉,权势极重。高澄以女嫁暹子达弩。北齐一朝是博崔、赵李社会地位上升的关键时期。到隋时,博陵崔氏又成功的与隋皇室联姻。
5清河崔氏:
清河小房崔氏始祖崔寅,为崔宗伯之子,崔元孙之子崔亮以齐平民身份入京,受到李冲举荐,在宣武、孝明之世历尚书仆射,专参铨士之任,成为当世盛门。清河崔氏青州房,这一支系与出自崔宗伯的清河大房崔休支、青州小房崔寅支血缘极为相近,以曹魏名士崔琰为共祖,都曾出仕刘宋,后由南入北。清州房与清河大小房这三支同时兴起于北魏太和末年的支系成为清河崔氏的主要房支,而北魏自诩为“天下第一盛门”的崔悦—崔浩一支,却子嗣无存。
6范阳卢氏
范阳卢氏兴起于北魏初年,卢溥仅为本州别驾,北魏初年“总摄乡部”,很可能是当时范阳卢氏中居于领袖地位的人物,因投靠后燕慕容盛为北魏所杀,其后子孙数世不显,“官虽不达,至于婚姻,常与玄家齐等”[45]。虽降为衰支,尚保存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北魏政权崩溃后,这一家族因居于乡里,所受打击较小,得以乘时而起。卢文伟率乡里武装据守范阳,对抗葛荣余众,后投高欢,官至刺史,其子卢询在北齐时已与出于范阳卢氏最显赫支系的卢思道并称。这一家族的卢柔北魏末随贺拔胜入西魏,累迁至中书监。其子卢恺入隋后掌吏部。
7。荥阳郑氏
五姓中郑氏不离荥阳,郑子信,史称“颇有文学”,齐武平末兼左右郎中待诏文林馆,郑译不知是否出身于荥阳郑家。
山东高门的五姓七家在线阅读
喜欢逆隋请大家收藏:(m.pbtxt.win),平板电子书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