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命,我的将军,另外有个特别的英军俘虏,你要不要见见。”少校的话里有话。
“特别的?有那些特别!”我奇怪的问道。
“他叫史蒂芬,属英国陆军,中尉军衔,也是黄皮肤的东方人,看样子是从你祖国来的人。”霍德少校说出了谜底。
“东方人?好的,你先把手上的事情办完,20分钟后,将那个史蒂芬中尉带到这里。”我感到有些兴奋,居然能在时代,动乱的欧洲找到一个自称同胞的人,随即同意了少校的安排。来到大革命时代的法国3个月,我几乎已经忘却了自己的来历,希望自己的中文还没有忘记。个板板娘的,武汉话这样说的吧。
不久,两个侍卫押解着一个人来到我的营帐。
被押来的是个二十七、八岁的青年人,高个子,国字脸,黄色皮肤上穿着红色的英国陆军中尉军服,经过战斗洗礼的军装有些破烂,但中尉仍高傲的扬起头,配合自己魁梧的身材,以一种桀骜不训的眼神对望着我,仿佛他才是胜利者。
英国人的傲慢,德国人的冷峻,恩,很好,不知道他的思想是不是属于革命的法国。我暗自猜想。他应该是个中国人,是一个没有辫子的同胞,尽管,我只是注视着他,还没有开口问。
“英国人?清国人?”我故意用法语问道。
“我是明国人!”中尉无比坚定的语气让我震惊,他说的是地道的汉语。
明朝已经灭亡100多年,居然还有人把明朝称为故国,看来他不是大清国的反叛者,就是明国在海外遗民的后代,一个在英国服役的中国人。很好,很有血性,我喜欢,希望能机会将他收为己用。
“报出你的军衔与姓名。”我继续发问。
“英国地中海舰队驻土伦占领军联络官,史蒂芬中尉。将军,或许,我还可以告诉阁下,自己故国的姓名,王继业。”自负的中尉以类似玩笑的口吻,回答土伦军团最高指挥官的质询。
“那我应该称呼中尉是史蒂芬,还是王继业。”我有些不高兴,该死的英国军校里怎么教出这么一个没有绅士风度的军官。慢点,他为何说自己是海军军官,明明穿的是英国陆军制服。
就在我怀疑着这个问题的时候,中尉说道:“如果阁下是法国将军的话,您可以称呼我为史蒂芬。要是你是明国人,还是用王继业叫我。”他的前一句话用法语讲,后一句则是用汉语说。
感觉到中尉那种不置可否的语气,我开始愤怒了,充满怒火的双眼紧盯着眼前的家伙,但他并没有屈服,也同样用坚毅目光,毫不示弱地抵视着我。营帐里气氛有些紧张,两位侍卫死拽着倔强的俘虏,生怕他有什么过激的举动,危及我的安全。良久,我收起刚才自己的那副尊容,取而代之的是爽朗的笑声。
“好,好,有性格,威武不能屈,不愧为华夏子孙。”我高声的用汉语说道,并示意侍卫们放开他,让他自由坐下。“王继业,我是中国人,赵凯是我名字,不知道能不能这样称呼你。”
“中国人!世界中央之国人,好,赵凯,你也是炎黄子孙,只要不是清狗的人,都是王继业的朋友。”王继业自豪的说出了他心中的话。
是个能深交的伙伴,我高兴的让侍卫找特派员讨要茶叶,并吩咐其他的人都出去,没有我的召唤都不允进来,好方便我们之间谈话。至于安全,我当然放心这个没有辫子的同胞,而且英国军官从来都没有刺杀敌军将领的传统。
看到我的安排,王继业也不在继续使用他那傲慢的语调,主动的与我交谈。从他的谈话中,我了解到这位英国海军中尉的身世。他的曾祖父是前明朝的一个将军,吴三桂入川扫灭明朝余党时,陪同明太子(一说是明皇)逃到缅甸,本希望缅甸王能收留他们,不想却被出卖,太子及其随从被押解给清军,只有自己逃出来。后在缅甸,孟加拉一带经商,经三代经营变得颇有资产,后代与当地华人女子结婚生子。1757年,英国乘印度大封建主内讧,发动普拉西战役,用武力占领孟加拉的期间,因为向英军提供了大量粮食,家族因此获得英国人的好感,他的曾孙子王继业也在当地英国学校教育,后转到英国本土学习,毕业于著名的茅利普斯海军军官学校。因为家族强烈反清思想的影响,他本人也极其痛恨清国,一直延续自己是明国人的传统,王继业也从当时还在印度有相当势力的法国人那里受到过一些启蒙思想的熏陶,会英语,法语,孟加拉一带语言和汉语。至于他为何着陆军军服的问题,他的解释是,奥哈腊将军非常不喜欢在他军队里,看到海军制服,所以…
对于我的来历,相信王继业在英国人那里也有所了解,为满足他的好奇,我也不厌其烦地重复着编造的谎言,当然也包括我那光荣的战斗历程(这可没有胡乱瞎吹,只是回避了某些敏感的机密)。他居然也毫无保留的相信了,从高傲到平和,再到崇敬,差不多快要顶礼膜拜了。呵呵,他当然要那样了,看到一个同胞能够在异国他乡当上高级军官,指挥着千军万马,自己也能感到无限光荣。特别是讲到那场跳蚤山头,我亲自带领骑兵冲锋陷阵,他也刚好在无畏号上见证了这一悲壮的时刻。
从他炙热的眼神里,我敢
喜欢以革命的名义请大家收藏:(m.pbtxt.win),平板电子书更新速度最快。